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 | 考试提醒 添加收藏 XML
江苏考试类别
江苏考试地区
江苏公务员资讯网,为您提供公务员考试第一手资料!
您的当前位置:江苏公务员资讯网行测资料 >> 判断 >>

2014江苏公务员考试:掌握逻辑规律

Tag: 江苏公务员 公务员考试 2013-09-17 【 打印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2014年江苏公务员考试预计在明年2月份启动,距今还有6个月的时间,随着全社会“公考热”的不断升温和命题的日趋规范,备考也对考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如何规划好合理的复习方略并作出最有效的备考工作,应该是每一位应试者相当关心的问题。公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有效考试,考生应该及早动手复习,建立一种长效复习机制,从而增加胜算几率,脱颖而出。
  在历年的公务员考试中,判断推理都是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必考的一类题型,是被很多考生认为比较难做的公务员考试题目之一,下面,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www.jsgwyw.org)将为考生介绍判断推理中逻辑判断的一些规律和容易出现的迷惑选项,希望考生在备考时能牢记规律,规避迷惑项。
  一、掌握逻辑规律
  (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任何一个思想与其自身是等同的。
  同一律的公式:A是A。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是这个概念就是这个概念,而不是别的概念。任一命题都有其确定的命题内容,是这个命题就是这个命题,而不是别的命题。
  (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以及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常见逻辑错误
  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必须保持其确定和同一。
  具体一些说,这个要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个思想都必须是确定的;第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个思想前后应当保持一致。
  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主要有两种:混淆或偷换概念和转移或偷换论题。
  混淆或偷换概念就是在同一思维或论辩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将一个概念变换为另一个概念。下面结合2014年江苏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中的例子来详细说明。
  例如:鲁迅的着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着作,因此,《狂人日记》不是一天能读完的。题干中的推理两次提到“鲁迅的着作”,前一个指鲁迅着作的总体,第二个指一部具体的着作《狂人日记》,前后概念不一致,为偷换概念。
  转移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
  比如:有人向执法人员质疑乱罚款的问题,执法人员说:“罚款本身不是目的,严格执法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例题】对同一事物,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这两种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可见,不存在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语言。
  以下除哪项外,都与题干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近似?(   )
  A. 甲:“厂里规定,工作时禁止吸烟。”乙:“当然,可我吸烟时从不工作。”
  B. 有的写作教材上讲,写作中应当讲究语言形式的美,我的看法不同。我认为语言就应该朴实,不应该追求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
  C. 有意杀人者应处死刑,行刑者是有意杀人者,所以行刑者应处死刑。
  D. 这种观点既不属于唯物主义,又不属于唯心主义,我看两者都有点像。
  【解析】答案:D。逻辑错误题目首先要搞清是什么逻辑错误。本题题干的逻辑错误是偷换概念,前后出现的两个“共同语言”是两个概念。
  与题干推理错误最近似的是A项和B项,工作既是一个时段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动作的概念,A项偷换了二者,B项中的语言也有这个问题;选项C严格地讲并没有逻辑错误,只是前提“有意杀人者应处死刑”本身有问题;之所以选择D项,是因为D项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与题干的逻辑错误离得最远。
  二、抛弃迷惑选项
  文段中通过分析已经得出一个既定结论,但是选项中依旧说它的可能性和怀疑性的。这种错误选项设置方式不是很好理解,有时考生会迷惑,掌握好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做题的准确率。
  【例题1】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小范围、低水平的科普活动已远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理解科学”这个大“科普”,便成为迫切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和逻辑体系,也渐渐远离了大众的视线与常识。人们很难凭借以往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来准确理解科学及其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很难判断其社会价值与意义,这就使得一些科学技术成为横亘在人类发展道路上的知识壁垒。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公民的科学素养与飞速发展的科学存在差距
  B. 在新形势下提升科普工作水平的必要性
  C. 提高科普工作水平所面临的种种困难
  D. 现代科学技术有成为知识壁垒的可能
  【解析】这是一道意图判断题,正确答案是B。根据文段科普范围小,科普水平低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在选择时我们应该选择解决这一问题的选项,所以选择B提高科普水平时解决问题的对策。根据文段最后一句我们知道已经成为了知识壁垒,但D选项说是可能。这就是用可能性和质疑性代替文段中已经说明的既定事实。
  【例题2】有些被宣称为“清热下火”的凉茶,其实连茶的“远亲”都算不上,它们不含通常的“茶叶”,只是含些中草药提取液。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人体的许多症状跟中医所说的“热”、“火”类似,而这些症状,有许多是会自然减退的,不管喝凉茶还是白水,一段时间后都会减轻。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完全可能有中草药的某些成分正好对某些症状有效,所以不少人喝了凉茶,觉得清了“热”、下了“火”,这并不奇怪。但是,这样一种“有效”却符合大众的思维方式,但凡质疑这些功效的言论都会招来大量消费者“现身说法”的攻击,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乱喝凉茶可能会对健康不利
  B. 很多消费者并不了解凉茶的实质
  C. 某些凉茶“清热下火”的功能值得怀疑
  D. 凉茶中真正发挥功效的是中草药成分
  【解析】这是一道意图判断题,选择B项。本题的结构是分总的结构,前面援引观点,然后解释说明其中的道理,最后得出结论,重点在但是之后,说明了现在这种“非有效”的观点得到了大众的“攻击”,所以意在说明消费者不了解凉茶的实质,选B。根据前文援引观点凉茶可以下火,用“其实”一转折说明了凉茶是不能“下火”的事实,没有什么可疑问的。所以C项也是用疑问代替既定事实。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4江苏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中常见逻辑谬误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