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 | 考试提醒 添加收藏 XML
江苏考试类别
江苏考试地区
江苏公务员资讯网,为您提供公务员考试第一手资料!
您的当前位置:江苏公务员资讯网申论资料 >> 申论指导 >>

2014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关键词的提炼与作用

Tag: 江苏公务员 公务员考试 申论 2013-09-16 【 打印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2014年江苏公务员考试预计在2014年2月份启动,距今还有5个多月的时间,考生应抓紧时间做好充足准备,届时以一个自信饱满的状态迎战2014年江苏省考。历年来申论都是考生们比较头疼的一科,想要在申论中取得高分也十分不易。在申论考试中,为了应对给定材料的数量和字数不断升高的趋势,为了提高作答的准确性和效率,考生掌握住文章材料中的关键词就很重要了,关键词在答题和材料阅读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答题时突出关键词会清晰明了的表达出采分点,阅读时提炼出关键词则能让考生将篇幅浩大的材料化繁为简,准确地确定段落和材料的核心信息,实现一箭中的的作答目标。下面江苏公务员考试网(www.jsgwyw.org)就为考生介绍如何提炼关键词。
  一、关键词的选定与提炼
  1.关键词的选定
  对每位考生来说,想要对给定材料进行精读、细读,时间上肯定不容许的。一目十行的阅读又容易遗漏信息。于是,通过定位关键词来把握有价值的信息,也就成了不二方法。
  定位关键词,一是要依据问题。不同的问题对应着不同的关键词。例如,概括特点类问题的关键词就该涉及一些形容性的语句,对策类问题的关键词应涉及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等。因此,考生需明确问题是什么类型,然后再定位关键词的类型;二是要依据材料。不同类型的材料包含的关键词的数量和特点不同。一般来讲,学者、专家观点包含着密集而集中的关键词,且多为理论性;而新闻报道的关键词就显得分散,大多是记叙和事实性的。
  但总的来看,比较通用的选择关键词的技巧有三个:一是高频词汇,二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三是语言表达规范的。
  2.关键词的提炼
  有些材料只涉及一些细节、微观的说明和描述,无法直接从文中勾划出来。这时,就需转换思路,通过对材料的进一步概括来进行关键词的提炼。例如,“市民王女士说:上个月土豆5毛一斤,到这个月都就8毛了,其他蔬菜也这样”。对于这句话,考生无法直接选定关键词,只能进行关键词的提炼,即蔬菜价格涨幅大。也就说,用规范性、专业性强的词来复述材料中的具体、细微的信息。
  在关键词的提炼中,鉴于公务员考试的性质和所给材料的特点,常常用到一些与行政机关工作相关的词汇,例如,监督、管理、责任、作风等。当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材料中涉及的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用于关键词提炼的词汇就可能是接诊率、费用高、医疗设备简陋等。也就说是,利用平时累积的知识,用贴近材料、贴近专业的角度提炼关键词。
  二、答题要突出关键词
  许多题目设置在问题中包涵“问题”,最为明显的是概括主要内容类型的题目,这就要求用关键词在段首突出问题。下面结合2014年江苏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为考生举例说明。
  例如:“题目:概括“资料1-4”的主要内容(10分)
  要求:语言精练,层次要点清楚,字数不超过200字”
  两位考生给出题目答案,答题的要点都比较全面,而且都使用了关键词作答,都谈到了问题、原因、对策,但是考生A与考生B,在答案结构的安排上不一样,具体如下:
  考生A:
  一、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很多问题。
  二、导致问题原因有:
  1、历史原因。底子薄,基础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使人民需求和社会生产的矛盾突出;2、社会发展原因。工业、城镇、市场、信息、国际化的快速推进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3、社会管理制度原因。制度设计不科学,落实不到位,分工不明确。
  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端正态度,增强紧迫感,全面认识问题,完善制度,落实到位,真抓实干,长期努力。
  考生B:
  一、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社会发展呈现失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性;工业、城镇、市场、信息和国际化等领域问题突出。
  二、原因:
  1、治理酒驾由于制度合理,宣传到位,高度重视,执法严格取得很好效果。
  2、禁烟条例因规定不清,职责不明,执行不到位,管理混乱,流于形式。
  三、对策:增强紧迫感,长期努力,加强管理,制定连贯、科学和有效的制度。
  综合比较两份答卷,语言都很精练,要点都很清楚。但是在问题、原因的层次安排和考虑全面性两方面,两份答卷有较大差异。考生A先总括宏观问题,然后是“原因+问题”,最后是对策。该结构安排的问题在于:表示“原因”、“问题”关键词杂糅在一起,在阅卷人有耐心采分的前提下,要往返寻找得分点,否则容易失分。考生B的答案先是给出宏观的成就和问题,并对问题有层次的展开简述,而且关键词突出醒目;然后借助材料中重点谈论的两个问题,分析“好”与“坏”的原因,最后给出对策。
  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考生B将问题关键词置于段首,层次更清晰。
  关键词置于句首,指单一客观题或综合客观题的某一层次,分句中的关键词置于句首,以突出、强化关键词。以单一客观题为例进行分析:
  例题:“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括政府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哪些问题?(20分) 要求:准确,简洁,不超过150字。”
  考生A:
  材料中反映了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政策、资金、法律、教育、民生、生态等许多问题。应解决:
  一、搬迁前,我国尚缺乏一部专门的法律,对移民的管理机构、管理体制、移民搬迁的规划设计、权益保障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
  二、搬迁中,补助少,个人出资的部分太重,群众的权力遭到破坏,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正当利益得不到保障问题;
  三、搬迁后,大量人口流入,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生态环境与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协调问题。
  考生B:
  一、政策问题。1、搬迁安置资金问题;2、对移民的管理、体制、规划设计、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规范;3、异地搬迁中的土地问题。
  二、经济社会问题。1、移民的生产、生活、就业、住房、教育问题;2、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问题。
  三、心理问题。缺乏归属感,导致的移民回流问题。
  四、生态问题。迁入地环境承受能力问题。
  考生A、B的两份答案,都有自己的内在逻辑,考生A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的原则答题,考生B按照“问题性质”分别概括问题。虽然都有一定的逻辑在里面,考生A的答案大段的摘抄材料,没有概括,关键词不突出,需要从每一句中去查找关键词,而考生B的答卷清晰合理,按问题性质归类,归纳概括性强,按性质归类的关键词置于句首,明确突出,易于采分。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4年江苏公务员考试:有原则的解答申论对策题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