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 | 考试提醒 添加收藏 XML
江苏考试类别
江苏考试地区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公务员考试第一手资料!
您的当前位置:江苏公务员考试网行测资料 >> 常识 >>

划重点!2020江苏公务员必考常识“诸子百家思想”汇总

Tag: 2020年江苏公务员 江苏公务员 2019-11-15 【 打印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中国文化与思想经过几千年的积累的一次暴发期,影响较大的有20多家学说。
 
  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一、儒家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受到重创。
 
  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儒家私下那个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一)孔子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
 
  《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辑成儒家经典《论语》。
 
  (二)孟子
 
  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善性,善性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质。孟子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被统治者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关于孟子的典故有:孟母三迁、孟子受教、断织喻学、杀豚不欺子、始作俑者、五十步笑百步、一曝十寒等。
 
  (三)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他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代表作《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荀子的这句话里可以看到,荀子的思想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四)四书五经
 
  四书:
 
  《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五经: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二、道家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道家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影响深远。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二)庄子
 
  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
 
  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明确否定现实的礼教社会政治制度以及虚假文化生活,在政治上主张不干涉主义和提高个人素质修养,实行无为而治。庄子反对当时社会上实行的仁义礼乐等社会道德与政治制度,认为这些都是罪恶与祸害的根源。庄子与老子齐名,并称为“老庄”。
 
  《庄子》中的典故有:鸱得腐鼠、濠梁之辩、材与非材、庄周梦蝶、鼓盆而歌、庄子陪葬。
 
  名句有“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三、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
 
  (一)韩非
 
  姓韩,名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于公元前233年。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说,而好著书。
 
  韩非见当时韩国势弱,曾数谏韩王,但韩王不听。韩非痛恨治国不修明法治,不实行富国强兵,而重用那些没有实际经验好发空论的人。
 
  于是他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书成后传至秦国,秦王读后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称赞。
 
  (二)商鞅
 
  姓公孙,名鞅,秦孝公时封于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
 
  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亦称为卫鞅。商鞅在卫国没有得到重用,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于是商鞅西入秦。商鞅入秦后,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见他。
 
  孝公不欲仁政德治的儒家之道,而信霸道,与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并在秦国推行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商鞅在秦国前后实行了两次变法,比较彻底地废除了旧制度,实行了新制度,使得秦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战国时期第一等强国。
 
  (三)李斯
 
  楚国人,秦王听取李斯离间各国君臣之计,对于六国,李斯还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
 
  于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史。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
 
  四、墨家
 
  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名翟,孤竹君之后,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宋国人,一说鲁国人,一说滕国(今山东滕州)人,曾担任宋国大夫。
 
  墨家在伦理上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于人不相爱。在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观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在经济上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在人生观上,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
 
  五、兵家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
 
  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兵家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
 
  (一)孙武
 
  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
 
  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
 
  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
 
  (二)孙膑
 
  齐国阿鄄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
 
  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做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
 
  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六、纵横家
 
  “纵”指“合纵”,“横”指“连横”。
 
  所谓“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所谓“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
 
  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
 
  (一)苏秦
 
  苏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谋略家。
 
  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他相六国,归居于赵,被赵封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
 
  他入燕转入齐,为齐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与《史记·苏秦列传》有所不同。
 
  (二)张仪
 
  魏国人,战国时著名纵横家、谋略家。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
 
  公元前328年,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惠文君于十三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啮桑相会,随即免相。
 
  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秦。
 
  惠文王卒后,武王即位,与张仪有隙,他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记载,就在这一年五月卒于魏。《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今已亡佚。
 
  七、名家
 
  名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一,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派别,所以称“名家”,也称“辩者”“察士”。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将其与“儒家”“道家”等并列为“六家”。
 
  名家以擅长论辩著称,他们在论辩中比较注重分析名词与概念的同异,重视名与实的关系,开创了中国的逻辑思想探究。
 
  从名家的产生来说,是符合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当时早期的成文法公布之后,社会上出现了类似律师一类人,他们根据法律条文进行辩护,由于这些学者专门从事名词概念的探讨,因此称他们为“辩者”。
 
  后来慢慢发展就成了名家学派。所以名家学派相对于前面的儒、道、法、墨来说,名家的人物并不是有着共同的政治思想或经济主张,而仅仅在于他们主要都是以人类怎么认识世界作为研究对象。
 
  八、杂家
 
  杂家,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
 
  杂家著作以战国《尸子》、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战国时期商鞅门客尸佼、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显庞杂。又因杂家著作皆以道家思想为主,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
 
  “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纪昀在《杂家类叙》中则认为“杂之广义,无所不包”。
 
  胡适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指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
 
  杂家的代表人物,一是编撰《淮南子》的淮南王刘安,二是编撰《吕氏春秋》的吕不韦。
 
  杂家在历史上并不怎么显赫,虽然号称“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实际上流传下来的思想不多,在思想史上也没有多少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