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 | 考试提醒 添加收藏 XML
江苏考试类别
江苏考试地区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公务员考试第一手资料!
您的当前位置:江苏公务员考试网时政要闻 >> 公考要闻 >>

透过大纲及真题 明确江苏公务员申论备考方向

Tag: 大纲 真题 江苏公务员申论 2012-02-24 【 打印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从2012年江苏公务员考试大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只有参加A类职位的考生才需要考申论。同时,参加选调生考试的人员也需要参加申论科目的考试。那么什么是A类职位呢?A类职位主要包括:国家机关和相关机构中,从事政策、法律法规、规划等的研究起草工作和政策、法律法规、规划实施的指导、监督检查工作,以及从事机关内部综合性管理工作的职位。换言之,A类职位基本上属于省级机关,也是三类职位中要求最高的一类。
  我们先来了解下2012年江苏省《大纲》对申论能力的要求:
  《申论》通过应试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等,测查应试人员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等。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参加过2011年和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一定对考试大纲不陌生。该大纲告诉我们,申论测查的能力主要是四个: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阅读理解仍然是要把握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给出的材料包含多个问题或现象,也可能是一个问题或现象的多个方面,要求考生理清楚这些问题或现象之间的关联,找到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同时还可能会出现对材料观点的判断,例如让你判断材料中某个观点是否是正确的,为什么,或者让你评价和理解材料中的某一个现象或某一句话。其次是贯彻执行能力。贯彻执行能力相对于综合分析能力来说难度要低一些,主要是需要考生理解上级的政策或国家的精神,根据指示精神,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因此这部分能力以公文写作的形式出现的几率最大。所以,广大考生一定要注意掌握一定的公文写作知识以及答题技巧。第三种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所有的申论考试都会考查的能力。解决问题是申论的灵魂,也就是说对申论考试来说,最终的目的和最后的落脚点都是解决问题,都是提对策。所以,大家必须牢牢掌握提对策题的解题方法,同时多熟悉热点,积累一些热点的问题别人的办法并储备自己的建议。时政热点是比较灵活的备考部分,在接下来的这段短期的复习时间中能多多关注和积累些相关的资料和知识是有突出效果的。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专家认为,对于热点的关注关键在于两方面:从教材和模拟中寻求指引,从新闻头版中发掘热点。2012年江苏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中的时政与模拟题涉及的角度是经过了细致分析与层层筛选得出的精华,倘若仔细揣摩,考生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发与认识最后是文字表达能力。
  综上,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专家认为备考2012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这一科目,大家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熟悉真题。做一做,至少看一看2007年-2011年的江苏申论真题以及2011年和2012年这两年的国考(市地级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申论真题。因此,无论是从考试大纲还是我们总结的这几年的真题,我们都可以发现,今年江苏的申论考试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太多的形式上的创新,顺其自然即可。通过过往的真题,积累经验和技巧,是应对今年的考试最佳诀窍。
  二、训练思维。既然考试大纲与国考的相似,那么这就是传达出一个讯息:江苏的申论考试将于国考趋同。而国考更重视的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所以江苏的考试也会往这个方面改变。因此,临阵磨枪,我们就必须找准方向。概括题、对策题、公文题、理解题以及文章论述题这五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大家一定要掌握,题型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三、了解公文。从历年真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江苏省偏爱公文题。其实不仅是江苏,目前申论考试的一个趋势就是公文占得比重越来越高,所以大家一定要抽出一定时间来熟悉公文,了解公文的格式、公文撰写的注意事项以及公文题的解题方法和公文语言特点等。另外,我们需要从公文中提炼出一种思维,一种申论考查的思维,其实也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这对应对考试也是有巨大的帮助的。同时,多看、多背公文还在于语言和论据的积累,有助于解决大家没东西写的问题。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2年江苏公务员考试考前准备及应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