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 | 考试提醒 添加收藏 XML
江苏考试类别
江苏考试地区
江苏公务员资讯网,为您提供公务员考试第一手资料!
您的当前位置:江苏公务员资讯网事业单位综合知识 >> 政治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2)

Tag: 马克思主义 2011-03-28 【 打印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1)参考答案:
  1、答:在猿变人的过程中劳动具有决定意义。首先,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其次,劳动创造了人脑,推动了语言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再次,通过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劳动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还从事其他社会活动,形成其他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
  2、答: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的前进运动,既包括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其发展的水平越高,社会进步的程度也就越高。社会进步的标准是多方面的、综合的。既有经济的、政治的,又有道德的、文化的。在这综合的众多的标准中,有一个根本的、最高的标准,这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答: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首先我们必须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严格区别开来。逻辑矛盾是指思维中前后不一致、自相冲突、自相矛盾。这是主观造成的,是人的思维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应当从思维中加以排除的。辩证矛盾则是对立统一关系,它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能否认和排除的。它具有两个基本属性,那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互相贯通,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主要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综上所述,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有着种种区别,但它们又同属于认识范畴,都是对矛盾的具体看法。
  4、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背叛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而陷入了唯心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同社会历史观结合起来,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理解,使得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根本原因在于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到哲学中来,使它成为自己的哲学的基础。
  (3)由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得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正确的揭示和有力的证明。
  ①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②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③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答:(1)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东思想。第二次理论飞跃的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2)以毛泽东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总结了我国人民数十年人民斗争的实践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继承、丰富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求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诸多方面,并机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3)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十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东思想,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它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内容丰富,在哲学上对马列主义毛泽东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②强调实践观点和实践标准是邓小平理论的突出特点。
  ③强调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特色。
  ④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又一重大特色。。”
  6、答:(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四个内容: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所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其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其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
  7、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就是深入群众,把群众在实践中产生的经验和智慧、意见和要求,集中起来,经过整理研究,形成领导的意见、政策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就是把领导的意见、政策在群众中宣传,指导群众的实践,在群众的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发展这些意见、政策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而使领导的意思、政策越来越完善,并且随着群众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
  8、答:阶级斗争是指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表现在: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在阶级社会里,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变革,必然引起革命阶级和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直接爆发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为目标的政治革命,而政治革命一旦成功,就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其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可以迫使剥削阶级节制一下它的剥削欲,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从而推动社会在各种不同程度丰向前发展。
  9、答: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彼此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了相互转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其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再次,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10、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真理。这个真理主要有以下三层涵义。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的其它各类要素中去,从而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2)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物质生产对科学起归根结底的决定作用,科学对物质生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技术是联结科学和生产的中间环节。
  (3)科技进步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
  简答题
  11、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1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13、掌握“度”的实际意义。
  14、简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15、简述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内容,以及两种类型生产关系的区别。
  16、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及关系是什么?
  17、简述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论的根源。
  18、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9、意识能动性的作用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条件。
  20、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为什么它们是社会基本矛盾?
  参考答案详见下期更新!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